商业机密纷争愈演愈烈

  近期,企业间的商业机密纷争层出不穷。11月初,随着副总裁兼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的涉嫌卷入,恒瑞医药窃密门引起业内高度关注。而华奇化工与美国圣莱科特公司的商业机密侵权纠纷,也正难分难解。此外,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之间旷日持久的商业秘密侵权纠纷,答案仍然悬而未决……

  中国企业关注商业机密从2010年轰动全国的“力拓案”开始。数据显示,近年,侵害商业机密案件呈逐年攀升态势。有不完全统计显示,2008年全年侵害商业机密的案件达到200起,2009年全年上升到253起。近两年虽然尚没有见到具体统计数据,但在北京市律师协会官方网站——首都律师所提供的北大法宝法律检索系统中,《企业观察报》记者看到,中国法院裁判文书数据库收集了917条有关商业机密的纠纷案例,其实仅是全国所有案例的冰山一角。

  专家分析,商业泄密案件高发目前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随着市场经营活动的活跃程度加强,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可能性随之增大;二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有些企业与个人的逐利欲望最终战胜商业道德,为走捷径不惜冒违法风险;三是法律惩处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在现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下,侵害商业机密案件难以取证、举证,所以很多权利人,较难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得到有效救济;另一方面,一些不道德的市场主体也以商业机密的名义,滥用公权力来恶意打击竞争对手;第四个原因,则和不少企业保护商业机密的法律意识不强,企业职工法律观念淡漠有关。

  专家指出,为防止商业机密泄露,企业需要重点预防四个战区:一是加强商业秘密重点储存设备管理;二是加强商业秘密重点区域的管理;三是是加强商业秘密重点人员的管理;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中的商业秘密管理。

  商业机密 保卫战步步惊心

  11月初,随着恒瑞医药副总裁兼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的涉嫌卷入,该公司与美国礼来制药公司间的“泄密门”风波,再度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上月,从美国礼来公司跳槽到恒瑞医药担任高层职务的曹国庆和李丹,被礼来公司告上法庭,起诉他们向恒瑞医药泄露了价值5500万美元的商业机密。

  近些年来,类似这种跳槽跳出的商业泄密案件,以及各种涉及商业泄密的纠纷层出不穷,让企业和企业家们防不胜防。一位曾卷入商业机密侵权纠纷的企业老总无奈地说:“有时候,泄露商业机密比烧掉一个工厂更可怕。不仅要损失大量的客户和市场份额,而且还要花很多资金和精力去维权。”

  种种迹象表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多因素发酵下,商业机密侵权案正呈多发态势。据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孔祥俊去年5月出版的《商业机密司法保护实务》一书中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侵害商业机密案在不正当竞争纠纷中所占比重最大,达到19.7%。经济发达地区尤甚,江苏省法院近年来侵犯商业机密纠纷案件数量约占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比例高达43%。

  不管是因企业自身管理不善造成员工有意或无意间泄密,还是竞争对手通过非法手段窃取机密,风波中的企业无疑都要面临巨大的危机。为了帮助企业提升保护商业机密意识与能力,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据了解,江苏省委组织部拨出专项资金委托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组办针对江苏省当地企业家的培训班,其中,保护商业机密的专题培训是重要内容之一,深受企业欢迎。

  商业机密战烽烟四起

  商场如战场。在不断升级的恒瑞与礼来泄密案中便可见一斑。

  一方是全球制药研发龙头礼来制药,一方是国内创新药领军企业恒瑞医药,两家企业的现有产品及目前正在研发的产品,均覆盖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骨质疏松和抗感染等方面,且有部分产品重叠,因而双方在市场上的激烈交锋并非首次。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因涉嫌侵犯肿瘤药吉西他滨专利,礼来就将恒瑞告上了法庭,长达7年的审判后,最终以礼来败诉、吉西他滨专利无效告终。

  眼下这起纠纷真相又是如何,还不得而知。不过,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菲表示:“恒瑞医药在仿制国外专利药品方面很成功,是礼来制药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排除恒瑞医药被‘泼脏水’的情况。”

  礼来制药发布声明称:“由于案件仍在调查中,无法提供更多有关此案的详细信息。”

  而恒瑞医药有关人士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公司正在向美国联邦法院了解和核实情况,同时将聘请境内外律师进行调查,在必要时配合有权司法机关调查。”

  北京市律师协会专利法律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铭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部主任徐新明说:“如果礼来前员工向恒瑞泄密的情况属实,那么这两名员工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恒瑞也避免不了民事责任,除了巨额赔偿,还会被禁止使用相关技术,其科研发展、业务经营和市场前景都将大受影响。”

  无独有偶,近日,一起发生在化工领域的商业机密侵权案,大有掀起现实版“商业谍战”高潮之势。

  “谍战”双方是美国圣莱科特国际集团——全球最大轮胎用酚醛树脂制造商,及这一领域亚洲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商——位于我国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华奇化工有限公司。2010年圣莱科特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诉称华奇化工通过接触其上海子公司的关键员工,获得了与其SP-1068增粘树脂生产工艺和C&R橡胶树脂生产工艺相关的技术秘密,并使用该技术制造了相关产品,且准备出口至美国市场。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经过多次开庭审理,大量调查取证,最终在判决结果即将公布时,圣莱科特却意外撤诉。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证据,随后以相同案由重新提起诉讼。2012年5月,圣莱科特国际集团以中国法院没有对该商业机密纠纷的案件作出及时判决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简称ITC)提出“337”调查申请。

  “337”调查,即ITC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不公平贸易调查的统称,被国际贸易专家认为是美国企业阻止竞争对手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最经济、最省时的法律途径。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337”调查中涉及中国企业的案件已占其年立案量的40%以上,其中不乏三一重工、华为等领军企业。

  作为首例中美并审商业机密案,华奇化工与圣莱科特的商业机密侵权纠纷备受关注。2013年6月17日,上海二中院认定圣莱科特指控华奇化工披露并使用了其商业机密的诉求主张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驳回了圣莱科特的诉求,圣莱科特随后提出上诉。

  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当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行政法官调查结果提前公布,称华奇化工盗用了圣莱科特的商业机密,将禁止华奇向美国进口受影响的产品。同一天,同一件事,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业界一片哗然。

  “一旦败诉,意味着我们以后将再也无法进入美国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对公司声誉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我们的下游客户(主要为轮胎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美国也可能会遇到麻烦。”华奇化工董事长杨全海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应对这个案子,华奇化工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丢掉了很多商机,且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美金。

  美国东岸时间9月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由于行政法官的初裁结果存在众多疑点,将全面复审华奇化工与美国圣莱科特国际集团商业机密案,且定于11月8日作出终裁。这意味着此案也许将出现重大转机。

  10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依法驳回美国圣莱科特国际集团、圣莱科特化工(上海)有限公司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重申华奇(张家港)化工有限公司不存在商业机密侵权。

  然而这场围绕商业机密的纷争并未停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在国内外企业间燃起,数据显示,国内企业间的侵害商业机密案件也呈逐年攀升态势。